美國的一個全國性調(diào)查結(jié)果表明,女性在學術界的參與情況可能反映了人們有關在不同學科中需要具備什么才能出類拔萃的總體看法。具體而言,研究人員提出,女性在那些被視作需要先天或天然才能的領域中參與較少,而女性往往傾向于進入那些被認為心理共鳴或刻苦才是成功關鍵的領域。盡管遠非定論,但這些發(fā)現(xiàn)對有關為什么女性在許多STEM(即科學、技術、工程與數(shù)學)領域中代表不足的長期爭論提出了許多新問題。
Sarah-Jane Leslie和同事調(diào)查了全美多個公立和私立大學的30個不同STEM、社會科學及人文學科中的教師、博士后研究人員及研究生(共1820人)。他們要求參與者對有關他們所在具體領域的陳述有多大的認同進行評價,這些陳述例如:“要成為我的領域的頂尖學者需要一種無法**的特別資質(zhì)。”調(diào)查的結(jié)果揭示,人們認為某些領域需要有如“才華橫溢”和“天才”等特性,而其它領域則可通過努力和鍥而不舍來掌握。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人員觀察到,被調(diào)查的參與者認為需要天然及與生俱來才能的學術部門人員中的女性也有著較低的百分比。
鑒于這些發(fā)現(xiàn),Leslie和其他研究人員提出,提示女性不具備這些天生才能的定式思維可能部分造成了在各學科中的性別分布特征。他們說,研究人員提出的這種新的領域特異性能力的信念假說還可擴展至非洲裔美國人,后者面臨類似的刻板觀念。由Andrew Penner撰寫的一篇《視角》文章更詳細地解釋了這項研究,并鼓勵人們對性別平等問題做更廣泛的觀察。
最新!醫(yī)生的平均年薪由改革前2011年的5.65萬增加到2023年的19....[詳細]